最早的無量壽淨行院外觀 |
普門仁愛之家從民國六十一年草創時期的無量壽淨行苑、普門救濟院,一直到民國六十四年登記為財團法人成為正規的社會福利機構至今。超過四十年的歲月中,普門為人稱道的特色一直不是最先進的設備和最華美的造景,而是從創辦人胡崇理院長身上所延續下來,一種對佛教善行的實踐和人文精神的體現。
胡院長生於辛亥年間(西元1911年)中國西康省西昌市,早年曾就讀於江蘇農學院,民國三十五年台灣光復後受派前往接收製糖會社,先後擔任台糖總爺蔗作改良場、新營實驗場場長,從事甘蔗改良的研發工作。隨著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台,兩岸分裂的情況下,在台灣度過後半生的胡院長並沒有機會回到大陸看望雙親。而由於本身是一虔誠的佛教徒,卻遺憾於無法奉養雙親克盡孝道之責,因而將孺慕之情寄託於宗教上。早年與同修創立「麻豆念佛會」,向菩薩發願此生雖無法照顧自己的父母親,但要照顧天下人的父母親。
這個宏願奠定了胡崇理院長想要創立一個老人安養院的構想。年近花甲之時,他決定從台糖公司提早退休,將自己的餘生及所有的退休金奉獻出來完成這個計畫。然而這並非想像中的容易,對一個公務員身份,交遊侷限於同事與佛學道友的人來說,如何籌措建立養老院的龐大費用就是一個大問題。在胡創辦人的構想中,這個養老院甚至是要能夠給那些孤苦無依的老人免費安住的。為了解決資金的問題,他透過道友的協助四處籌募資金,希望藉由佛陀救世的慈悲情懷吸引善款;同時宣揚養老院的理念,透過經濟能力許可的教友和榮民等軍公教人士的入住捐獻工程發展基金,在極為克難的情況下,於民國六十一年成立「無量壽淨行院」,並擔任首任院長。民國六十二年於省政府社會處登記立案,六十五年順應時代潮流,將之更名為「財團法人私立普門仁愛之家」。
當年普門仁愛之家的大門樣貌 |
民國六十九年,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收容天下孤老盡歡顏」的目的,胡院長開始了普門仁愛之家第二期擴建工程的計畫。他又開始四處尋求善款協助,然而在自身積蓄耗盡、赤手空拳的情況下,想要籌足六百萬元的資金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為此曾經一度萌生知難而退的想法,卻因無人接手後續事宜而不得不堅持下去。所幸第二期工程的理念能夠獲得董事會的支持,又在各方善心人士的全力集結下,擴建工程終於能在極為拮据的情況下順利進行。民國七十二年元月,第二期工程所建的「尊賢淨安樓」落成,適逢普門仁愛之家成立十週年,雙喜臨門之際舉辦了盛大的落成典禮和紀念活動。除了邀請到謝副總統東閔、星雲大師等知名人士參加之外,還舉行了知名書法家、畫家的書畫展覽義賣,作為院內醫療基金之用。
剛落成的尊賢淨安樓 |
時至今日,胡院長依舊是普門仁愛之家最為人稱道的傳奇人物。他不只是一座佇立於前院的一個紀念銅像而已,當人們談論起這間麻豆地區具有悠久歷史的養老院時,這位精神領袖的善行已然成了普門人人傳頌的故事。佛家思想強調「願力」,曾有云:「有心為善的人,只要他是真誠的發了利人之心,他的願望必會成就;因為他的心已是菩薩心,菩薩必定為龍天所護持。如果這社會大家都有菩薩心的話,這社會必定是祥和的。」在胡院長逝世後,普門的工作同仁禀持著這份善的信念,持續地為他實行未完成的計畫。縱使非營利機構的經濟來源總是最大的問題,然而在各界善心人士的鼎力協助下,普門仁愛之家還是在硬體上持續精進,於民國七十七年及八十四年完成了松柏樓及常春樓工程,改善了廚房、餐廳等公共設施。目的就是要盡全力去實現在地老化、老有所終的大同思想;讓所有人能在一個充滿「家」的溫暖與陪伴的地方,為自己生命旅途畫下圓滿的句點。也許普門仁愛之家不是一座擁有先進設備或華美景觀的安養中心,然而這份善的「願力」,卻不可思議的在麻豆小鎮上這間不甚起眼的養老院流傳著。
胡故院長銅像 |